罗汉床——中国古代家具中的典型代表,是古老的汉族家具,称之为床,其亦为榻,被王世襄先生称之为“最理想的卧具”。
明式罗汉床是特定时代的产物,其高雅的艺术格调与儒道思想的传承、对外贸易的发展、商业的繁荣、文人尚古好雅的趣味息息相关,体现出自然空灵、高雅脱俗的韵味,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。
罗汉床又叫“罗汉榻”,是左右和后面装有屏板但不带立柱顶架的一种床榻,是中国古代用以休息和待客的家具。
罗汉床由汉代的榻演变而来,其形制有大小之分,通常把较大的叫“床”,较小的叫“榻”,亦可说用在寝室供卧者曰“床”,用在客厅待客者则曰“榻”。
大罗汉床可坐可卧,一般正中放一炕几,两边铺设坐褥、隐枕,榻前常置榻凳或踏几,放在厅堂待客,作用相当于现代的沙发。
床上的炕几既可凭依,又可放置杯盘茶具,犹如现代的茶几。
大小罗汉床的差异除床身宽窄、式样有无束腰、有无托泥外,围子的做法也有不同,常见形式有独板围子、攒边装板围子、攒接围子等。
此外,根据围子片的多少,又可分为“三屏式”“五屏式”“七屏式”。
“三屏风式”,即后、左、右各一片。
“五屏风式”,即后三片,左、右各一片。
“七屏风式”,即后三片,左、右各两片,在明式罗汉床中甚少见,到清中期以后才流行。
在造型上,明式罗汉床大多严格遵守轴对称的法则,在选材时尽力使左右两腿及围子等的纹理一致,以达到左右对称,即使不是绝对的对称,也力求达到整体的均衡。
此外,明式罗汉床的造型体现了局部对比、整体调和的构成法则。